古瑶民俗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瑶族千家峒 > 古瑶民俗

端午节,瑶族家门上挂葛藤

    瑶族有个传说故事《端午节挂葛藤的来历》,描写屈原救了瑶家人,有些离奇夸张。初看不合逻辑,细想有点道理。楚怀王时,屈原遭贬,流放沅湘蛮夷之地,行吟于南鄂山水,史载屈原曾滞留江夏一带很久,现武昌东湖边有其行吟阁、纪念像。长期流连于荒野荆棘之地的屈原,可能与瑶族先民有所接触,当然,这有待考证。这个故事传说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的,值得商榷。

1、瑶族传说故事《端节午挂葛藤的来历》

每年端午节,瑶族人家都在门口挂一条葛藤,用意是驱邪避鬼保平安。这个风俗自古流传到如今。这里面有一段传说故事:

相传瑶族有一个支系,原来也住在平阳大地上,和其他民族和睦友好相处。有一年,穷人造反失败,官兵追杀过来,村寨遭血洗,石头也过刀,百姓纷纷逃难。

路上,有个瑶族妇女,背着一个五岁的孩子,牵着一个三岁的孩子,踉踉跄跄拼命奔逃。来到一座长满葛藤的山前,后有追兵,前无去路,好不急人呐!只见那个妇女抱起牵着的三岁孩子,紧紧地搂着,轻轻地抚摸,流着眼泪对他讲:“孩子呵,莫怪阿妈心狠呀!拖着你,大家都跑不脱,三人都要成为刀下鬼。为了救得背上的哥哥,只好忍心丢下你啦!”讲罢,放下手中的孩子,就要爬山逃命。可怜这个三岁的孩子,死死抱住阿妈的脚,哭天喊地,那情景实在凄惨哟!阿妈心象刀割,又抱起孩子,头颈相交地又哭了一场。看来路,烟尘滚滚;听杀声,越逼越近。阿妈心一横,丢下孩子,就往山上跑。山很陡,一时爬不上,孩子拼命赶上来,又抱住阿妈的脚放声哭喊:“阿妈呀,莫丢我!……”

就在这个时候,一个白须飘飘的仙翁,顺着牵挂的葛藤,从山上降落到这个年轻瑶族母亲的面前。他心有不平,面带怒色,问她:“咦,你怎么不背小的反而背大的呢?为什么又忍心丢下小仔不要了呢?”

她泪流满面,哭着答话:“公公,这个小的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,我怎么不心疼他呢!唉,只是兵荒马乱,顾全不了啊!”

“就是死做一堆也不该丢了孩子啊!”仙翁说。

“唉,公公呀!”母亲一边讲,一边抱起脚下的孩子,“背的这个,是个壮族人的娃仔;抱的这个,才是我的亲生仔呀!……”

仙翁觉得奇怪,忙问道:“那你为何宁舍亲生子,反救他人儿呢?”

“他的爹妈都挨官兵杀死了,救了他,留下一根苗,将来可以报仇雪恨、传宗接代嘛!我失了自己的头一个仔,日后还可以再生养呀!——哎呀,官兵追来了……”

她丢下亲生仔,拔脚就上山。仙翁看见她舍子救人,十分感动,就拦住了去路,对她讲:“不要紧的,你莫慌。你顺着这根最粗最长的老葛藤爬上去吧。”讲罢,仙翁扯住葛藤抖了两下,旁边就现出一条山路来。她背着壮族娃仔,沿路爬了上去。刚爬到山顶,官兵就追到山脚了。好险呐!咦,奇怪,她回头往山下一望,那条山路不见了,只见满山牵挂着葛藤。她不忍见官兵糟踏自己的亲生骨肉,就扭头跑下那边山去了。官兵看见眼前无路,陡壁悬崖上牵满了葛藤,也就退兵了。等她下到山脚,咦,好奇怪,自己的仔正在那里喝山泉哩。

“孩子,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?”阿妈抱起仔问道。

“是那个公公背我飞来的。”

“公公呢?”

孩子四下张望:“不见了。”

找不见公公,她们都很惋惜。没奈何,她又背着壮家五岁的孩子,牵着自家三岁的儿子,继续赶路。不远,来到一个山冲,走到冲尾,有一个寨子,不少逃难的人,已经先到了这里。

“阿爸!”三岁的孩子眼尖,在人群里认出了爸爸,跑了过去,让阿哥抱了起来。

阿妈觉得奇怪,就问丈夫为什么也跑到这里来了?他说:“造反失败了,人打散了,又找不见你们,我就随人流来了。”

他也问她是怎么来的?她就把路上遇见仙翁用葛藤解救的经过讲了。他听了,惊讶地讲:“我们也靠这位白发公公搭救的呀;他叫我们几个年青力壮的人走在后面,每个人拖一把葛藤,清扫路上的脚印,掩护大家撤退。他说,等追兵赶来,踩上葛藤扫过的道路,就会象毒蛇碰着半边莲一样,怕得赶紧退兵了。”

围听的人们就七嘴八舌议论开了。一个婆老讲:“那个白须公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哟!”一个公佬讲:“今天是端午节,我看一定是汉人屈原显圣了。以后我们瑶人也纪念他吧!”年纪最大的长老讲:“往后每年端午节,我们瑶寨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挂一根葛藤,它一定能驱邪避鬼保平安的。看见葛藤,就会记起仙公救命的恩德,让子子孙孙永远纪念他吧!”

这个风俗就世代相传下来了。

(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《节日的传说》,黄泊沧编。1982年第1版,P241)。

2、通城端午节风俗: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,通城俗称“菖节”,为纪念屈原投江而成。屈原所投汩罗江,源于本县东部黄龙山,通城将此节作为第二大传统节日。通城人所说的过节,专指过端午节。习惯初四晚上在门窗两侧插艾蒿,艾蒿上挂菖蒲。俗称艾为箭,菖蒲为剑,可驱邪保平安。初五清晨用雄黄大蒜水洒屋内角落及屋前屋后,晚上亦用此种水洗澡。这天,习惯在儿童额部涂抹雄黄水,用编好的小网蔸装上一个腌好煮熟染红蛋壳的鸡蛋吊在儿童胸前,称为“护心”,节后方可食用。全家饮雄黄酒,食大蒜,用以驱邪除虫灭病保安康。年青丈夫与妻子往往携子女往岳父家“拜节”,在岳父家过端午。在河里赛龙舟(后因河道淤塞,现通城已无龙舟赛),但端午青少年仍习惯换新装,结伴出游。

(摘自《通城风俗》吴自强、刘国斌编,1996年12月)。

上一篇:瑶乡踏歌曲
网站首页|魅力羊楼司|新闻动态|龙窖山旅游|瑶族千家峒|招商推介|风景名胜|游客服务|联系我们